河工新闻

热点文章

河工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河工新闻 >> 正文

科技笔绘非遗荣光 丹青不渝传中华文化——软件学院“薪火传承实践队”开展实践活动

发布日期:2023-07-22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近期,软件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薪火传承实践队”6名成员在蒙翠平老师和王峥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保定市竞秀区大激店镇参观古韵生香古戏楼。

大激店丁字街北广场的古戏楼是当时刘家出资,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修建的,到现在已经有将近130多年的历史。这座戏楼的戏台都是用这种巨石砌成,整个戏楼是前明后暗,前低后高前窄后宽,呈现出一个品字形的结构,戏台正中高悬“盛世元音”匾额,后楼两侧镶嵌“古今通鉴,风雅遗音”八个大字。走进后台,墙壁上还残留着“光绪甘一年常胜班高老春、王老彦,保阳班恒庆魁、荣庆班”的字样。戏楼在1993年,被列为“保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保存完好。2014年市区政府的支持下,戏楼得以重建。近几年开始有河北梆子,评戏之类的演出,也是重新让这座戏楼恢复了它本来的作用。戏楼的北面是坐北朝南的观音堂。观音堂内,两旁的六座古碑格外引人瞩目。冯骥才曾到此,看过以后,指着光绪年间一块碑上的“巨镇”说:“这说明大激店村曾经是很繁华的,历史上很有地位。”

大激店先后荣获河北省文明村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多项荣誉,依托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打造出“人文、生态、智慧”的村庄。在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村民付出汗水,也在幸福生活中享受着集体的劳动成果。

此次暑期实践活动,同学们深刻意识到总书记在二十大上提出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大激店这样一个小小的村落,拥有民间故事、刘氏剪纸、跑竹马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匠人谷”一年52场小匠人非遗传承公益活动常年在这里举行,这些已经消失于市井的手艺人落户大激店,为古城保定带来传统工艺与世界文艺的碰撞。推动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中,绽放新的光彩,以时代脉搏来激发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推动非遗文化在融入现代生活中实现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让非遗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合影留念


供稿:软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