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传播河北优秀历史文化,充分发挥高校和博物馆在传承传统文化、复兴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12月18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特别邀请了河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朱金龙老师在第一会议室作“伟大的发明——河北名瓷赏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李洁,副院长苗正超及部分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讲座。
会上,副院长李洁对朱金龙老师的情况做了介绍,朱老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调查和研究工作,推动文物真正走出“深闺”、贴近大众。
随后,朱金龙老师为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讲解了中国陶瓷发展历程和伟大意义。在讲座中,朱金龙老师从陶瓷的定义及历史沿革出发,详细介绍了河北历代名窑的瓷艺风华,重点介绍了河北省内的邢窑、定窑和磁州窑创烧发展的辉煌历程、重大深远的历史影响、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和当代三大窑蓬勃发展的时代特色。从专业角度分别就河北三大窑的造型艺术、烧造技法、工艺技法、装饰技法、主要成就、相关文献记载等方面答疑解惑。
讲座现场,老师和同学们还近距离欣赏了部分瓷器的复制品,这种别具匠心的可视化呈现让文物变得更直观更有趣,通过沉浸式体验帮助学生丰富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大家对河北名瓷名窑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在认识先民伟大创造的同时,对这段辉煌的历史更具自豪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河北作为中国古陶瓷发源地之一和重要产地,河北陶瓷为中国陶瓷史谱写了绚丽的篇章,也对世界瓷器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朱金龙老师深入浅出的报告不仅增进了学生对河北陶瓷的理解,还引领学生不断观察、思索,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水平,让大家对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有了更深的感悟,更让我们体会到我国在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大家纷纷表示要亲自到河北博物院现场参观,一饱眼福。
守正创新,开辟未来。一件件文物古籍,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更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道出了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文物事业必将在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中发挥更大作用,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也将勤奋务实,以加倍的努力展现青年担当。
讲座现场
朱金龙老师为在场师生讲解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