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近日,商学院辅导员岳亚鑫老师带领拾遗兴乡队走进武安活水乡楼上村,学习当地“非遗+旅游”乡村振兴新模式,了解平调落子的传承和发展,挖掘非遗文化研究价值。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起源于明末清初,主要流传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邢台等地,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武安平调属于梆子腔系,曲腔悠扬,旋律流畅,风格独特,有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板等板式;其唱腔板式变化体,有口语化说唱的特点,与当地方言结合紧密,有慢板、高腔、娃子、悲腔、迷子等板式和腔调。其代表性剧目有《借笛笛》《吕蒙正赶斋》《小过年》和《蓝桥会》等140多个,其主要乐器二弦、轧琴在全国绝无仅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团队成员与戏院演员合影
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位于古城邯郸,该团始建于1940年,也是著名的红色剧团。在抗战时期,曾配合八路军129师打击敌人,因此“平调落子”被称为红色剧种。建国后,京剧演员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袁世海和河北梆子演员李桂云、耿荣先等来到邯郸欣赏该团的演出,并做过艺术指导。2009年剧团排演的大型魔幻舞台剧《黄粱梦》在秦皇岛连演了3场,赢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
刘继东老师指导动作规范
平调落子剧团优秀演员刘继冬老师向同学们详细讲述了平调落子的红色传承。抗战时期,平调落子在“解放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点扶持,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发展至今,平调落子代表性剧目有《端花》《吕蒙正赶斋》和《高山流水》等140多个。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观众逐渐减少,传承人才匮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保护和传承好平调落子迫在眉睫。在调研中,凭借着多年的舞台经验和精湛技艺,刘老师为同学们讲解示范了平调落子的艺术特点、表演形式、基本唱腔和动作技巧等,并手把手教团队成员学习舞台动作,力求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精准规范。
随后,实践团队依次参观学习了平调落子博物馆、村史馆和传习所等,并参加了文创产品展和非遗文化展,与多位老艺人深入交流,同学们仔细观察、详细记录,力求调研客观真实准确。通过多方面调研,实践团队针对性提出了发展平调落子需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开展文化培训活动、打造文化品牌等建议;另外,针对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性不足、对传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实践队员也给出相应解决办法,并建议借助网络平台集思广益破解难题。
团队成员跟张广明爷爷进行交谈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也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他们不仅深入实地感受到了武安平调落子的魅力,学到了丰富相关知识,更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为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付出的努力。下一步,学院将持续引导青年学生置身于乡村振兴宏伟蓝图,接续讲好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故事,为乡村振兴注入大学生活力,以青春为笔,以担当为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写非遗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辉煌画卷。
供稿:商学院
终审: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