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艺术与传媒学院“经典浸濡”大讲堂第五十九讲“同心共筑 舞韵中华”——民族民间舞蹈专场在学校音乐厅举办。这场汇聚五十六个民族艺术精魄的演出,以翩跹舞姿为媒介,引领师生穿越北疆雪原、江南水乡、云贵高原,开启了一场纵横万里的文化寻根之旅。本场大讲堂由舞蹈系青年教师蔡旭日担任主讲,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大讲堂共分为五个主题:北疆牧歌、云岭风情、民族魂、华彩汉韵和雪域圣境。“北疆牧歌”中,蔡旭日老师通过示范讲解蒙古族舞蹈的代表性元素,展现游牧文化孕育出的“抖肩如风,揉臂似云”的舞蹈语汇,传达出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学院原创保留剧目《云歌》《胡杨赞》《走进光里》进一步让在场观众感受了蒙古族舞蹈的豪迈与深情。
“云岭风情”带来了傣族舞蹈《邵多丽》和苗族群舞《一抹红》。傣族舞蹈以三道弯为标志性动作,展现出孔雀的优雅与美丽;而苗族舞蹈则以腰部为轴,脚步轻盈,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
“民族魂”中,独舞串烧《狼图腾》《心尖尖》作品风格快速交替,不仅展示了舞者的技巧,更传递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华彩汉韵”则带来了《安徽花鼓灯综合性表演组合》和群舞《秋日》。安徽花鼓灯起源于安徽民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秋日》则通过播种、生长和收获三个劳作场景的展示,表现了劳动人民内心的喜悦之情。
终章“雪域圣境”让观众领略了藏族舞蹈的独特魅力。通过主讲人的示范讲解结合舞蹈《藏族表演性组合》和原创群舞《走向光明》,观众感受到了藏族舞蹈中的“颤膝”和“三步一撩”等动作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以及藏族人民坚韧、质朴的精神风貌。
本次大讲堂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让观众领略到民族舞蹈的形神之美,更在肢体语言的密码中破译了中华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精神密码。当大幕缓缓落下,留在人们心中的不仅是视觉盛宴的余韵,更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期待未来更多这样的文化艺术活动,让传统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让五千年文明在传承创新中永续辉煌。
主讲:蔡旭日
《云歌》指导教师:聂艺琮
《胡杨赞》指导教师:郭佳伦、宋昭蓉
《走进光里》指导教师:郭佳伦、郭昱卓
《邵多丽》指导教师:李佳琪
《一抹红》指导教师:王春蕊
《狼图腾》指导教师:郭佳伦
《心尖尖》指导教师:周汉清
《安徽花鼓灯综合性表演组合》指导教师:李佳琪
《秋日》指导教师:周海霞
《藏族表演性组合》指导教师:蔡旭日
《走向光明》指导教师:路双阳
合影留念
供稿:艺术与传媒学院
终审: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