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至10日,学校人工智能学院桥韵薪火实践团在王凤老师带领下,赴历史文化名城赵县开展数字赋能赵州古韵暑期实践活动。团队聚焦赵州桥、永通桥、古城墙等瑰宝,以数字与3D技术助力古建筑“智”焕新生。
实地勘察:解码古建筑的“形与魂”
实践团队成员运用专业测量工具,细致记录赵州桥桥体结构、石雕纹样及历代修缮痕迹,并结合历史文献,利用3D建模技术精准还原这座千年古桥的建造技艺;对赵州桥的“姊妹桥”永通桥桥栏板上的丰富雕刻进行数字化采集,通过对比分析,清晰呈现两桥在工艺风格上的传承与创新,深化了对古代桥梁技术演变的认知。
在古城墙遗址公园,团队成员观察夯土层与残留结构,用技术精准记录古城墙的历史印记,让千年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出的新生命力。
馆藏溯源:从文物中读懂古建筑的“前世今生”
为深化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研究,团队成员重点考察了赵县博物馆馆藏赵州桥石雕残件、明清古建构件等珍贵文物,通过实物与实地勘察数据的比对分析,进一步梳理了赵县古建筑的历史演变脉络。
在赵县城市综合馆,团队成员系统学习了当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规划的融合经验,并就如何将3D数字模型应用于城市文化展示体系、推动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青年思考:为古建活化注入“新活力”
“智”焕新生关键在让文化“活”起来。团队成员返乡后通过发放宣传折页、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普及古建保护知识,运用专业所学制作赵州桥、永通桥等高精度3D模型,以数字化手段还原古建筑形制之美,构建起“保护-传播-转化”的完整链条,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此次实践通过数字建模、三维扫描等前沿技术,为千年古桥注入了“数字基因”,让赵州古韵有了“智慧内核”与“年轻表达”,实现了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让千年遗产焕发持久生命力。未来,团队成员将持续探索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径,以创新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人工智能学院
终审: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