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10日,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土木与建筑学院组织开展“‘筑迹燕赵·古建新生’土木实践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来自测绘工程、智能建造、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十余名师生,深入邯郸、定州、保定三地古建筑群,通过实地考察、精准测绘、历史溯源、保护调研及学术研讨等多元形式,展开了一场兼具专业性与实践性的文化探寻之旅,为古建筑保护与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踏访三地古建,触摸历史肌理
本次研学以“解码古建智慧,守护文化遗产”为主题,聚焦冀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落开展。在邯郸,师生们走访了伯延镇这个拥有千年历史底蕴的古镇;在定州,团队感受了开元寺塔、定州贡院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建筑遗存,重点研究开元寺塔“楼阁式砖塔”的精巧结构,分析古代建筑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在保定,师生通过对直隶总督署“中轴对称、前朝后寝”布局的测绘,深入理解了清代官式建筑规制。考察过程中,团队运用专业测绘技术,详细记录了各建筑的空间布局、结构特征及周边环境,为后续研学奠定了基础。
精准测绘分析,破解营造密码
活动中,师生们携带全站仪、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专业设备,对重点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进行精度测绘。在定州,团队对塔高83.7米的开元寺塔展开全方位数据采集。针对部分古建筑存在的结构老化问题,团队成员结合材料力学知识评估稳定性并提出加固建议。“测绘不仅是画图,更是与古人对话的过程,”成员们表示,“当我们通过数据还原出建筑的受力体系时,才真正读懂了古人的营造智慧。”
深挖历史价值,激活文化记忆
古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样是研学的重点。团队成员查阅资料,系统梳理了邯郸战国遗迹、定州开元寺塔军事功能及保定直隶总督署行政制度等历史沿革,让沉睡的建筑记忆重焕新生。
聚焦保护现状,共话传承之道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传承”,活动期间,团队与邯郸、定州、保定三地文物保护部门及古建筑管理单位开展座谈,详细了解古建筑的日常维护措施、历年修缮工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针对部分建筑存在的风化、渗漏、游客承载量过大等问题,双方探讨了“最小干预”“可逆性”等保护原则的实践路径。
研讨交流碰撞,凝聚保护共识
随后,团队成员们通过聆听专家介绍、小组讨论等方式,分享调研成果和心得体会,探讨古建筑保护与修缮的新技术、新方法,并邀请业内专家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提出建设性意见。
此次研学实践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调查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团队后续将在学校举办实践成果展览,通过图片、展板、模型等形式展示古建筑群的魅力和学生的实践成果,向师生和社会公众传播古建筑保护理念。
供稿:土木与建筑学院
终审:党委宣传部